
蚌埠發布客戶端訊 (融媒體首席記者 陳瑤/文 陳昂/圖) 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哪吒大鬧東海的故事家喻戶曉。如今,《哪吒之魔童鬧海》電影的熱映再次激活了廣大觀眾的文化記憶,也讓蚌埠市固鎮縣劉集鎮九灣村陳塘關的蛇年新春格外熱鬧。
明成化《中都志》等史料研究發現:固鎮縣劉集鎮的九灣應是哪吒鬧海原型地,換句話說,這里是“哪吒的家”。
哪吒火了,蚌埠住了。作為“哪吒鬧海”傳說的發源地,蚌埠繼2023年熱播劇《長月燼明》帶熱城市文旅之后,又降臨一波神來的機遇。
如何把哪吒潑天的“能量包”轉化成蚌埠文旅長紅的“大禮包”?
為皖C文旅賦能的混天綾、風火輪、乾坤圈在哪兒?
這似乎又給蚌埠這座幸運之城出了一道可能讓幸福產業“脫胎換骨”的新命題。
無論是“脫胎換骨”的換擋升級,還是“逆天改命”的涅槃重生,既要有神機,也要有妙算,更要有實干。

能量包→文創包
尋找頂層設計的“混天綾”
劉集鎮是蚌埠市固鎮縣的東大門,這里被認為是神話故事“哪吒鬧海”的原型創作地。劉集鎮九灣村,不僅有“九灣哪吒鬧海展覽館”、哪吒文化廣場、哪吒廟、哪吒雕像等建筑,幾乎家家戶戶的外墻上都繪有精美的“哪吒鬧海”墻畫。
《哪吒之魔童鬧海》書寫了新的影史傳奇,也激發了人們實地探訪的熱情。最近的九灣村,熱鬧非凡,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
其實從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時,蚌埠已經察覺到,可以借助影視作品打響“哪吒鬧海”的文化符號,迅速占領公眾視野。這不僅僅是“給哪吒一個家”的概念,更是探索如何讓地方文旅活進神話故事里,讓神話故事活化進人間的煙火里。
現在來蚌埠,到固鎮,游九灣,去哪吒的出生地“陳塘關”可以聆聽白發老者訴說代代相傳哪吒懲治惡龍的治水故事,聆聽非遺琴書中歌唱哪吒英勇戰斗的曲目;去澮河南的“降龍湖”可以目睹哪吒與青、白二龍鏖戰的場景,去哪吒鬧海非遺項目陳列處可以眼觀三頭六臂、威武神勇的哪吒像以及與哪吒有關的各種手辦、文創產品也豐富多彩。
習近平總書記說:“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
文化輸出需要在頂層設計中融合更多的價值觀、文化與理念,通過全球化的IP矩陣,去進一步塑造、培育和傳播。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站更高層面、謀更大格局、求更好體驗,不斷探索創新文旅融合模式。
如果說,九灣村猶如一個圍繞哪吒打造的“神話敘事型小宇宙”,那蚌埠因其擁有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已經具備構建一個虛實相映、古今對照的文旅發展生態體系。沉淀了7300年的雙墩文化在淮水之畔熠熠生輝;禹會村遺址留下“禹會諸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傳說;楚漢相爭、決戰垓下,奠定大漢文化輝煌根基。
打上蚌埠烙印的哪吒鬧海、大禹治水、霸王別姬等文化元素,雖然分別有各自的滋生土壤和歷史文化背景,如果固鎮陳塘關文旅敘事的核心可以構建成“封神演義-上古神話-楚漢爭霸”,那蚌埠串聯起淮河文化、大禹文化、楚漢文化等的敘事結構則更為宏大可承。

能量包→流量包
尋找“破次元”的“風火輪”
流量經濟時代,城市營銷早已進入“秒速反應”模式。
蚌埠面對“哪吒故里”這個超級IP,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官媒、自媒體和地方文旅部門沒有用傳統思維“等風來”,而是讓《哪吒爆火,蚌埠藏不住了》《歡迎大家來蚌埠打卡哪吒出生地“陳塘關”》等內容在互聯網上形成了裂變式傳播效應。
社交媒體上,年輕人自發創作的哪吒主題漫畫點贊破萬,“陳塘關打卡攻略”在旅游論壇持續發酵。
《哪吒之魔童鬧海》上映短短幾天,蚌埠結合劉集鎮的地理特色,將當地的水域、廟會、民俗等融入“哪吒鬧海”的情節中,打造出一條完備的旅游線路。從影視劇中走出來的“哪吒廟”,水域“鬧海”的場景,都成為了游客的沉浸式體驗區域。
影視劇中的經典場景被復刻,那些讓觀眾記憶猶新的片段走進現實。走進春天里的九灣村,成為春節期間的網紅景點,周邊游客來“打卡”,拉動了當地消費,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這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完成,這是久久為功后的水到渠成,是蚌埠為了“蹭”這個熱點,多年的篤志沉潛、深耕蓄能。
但蚌埠人還不滿足,做大做強“破次元”需要更大、更久的流量包。
如何運用“黑科技”在虛實融合場景革命整狠活?有網友發帖建議,趕快開發線上入口—“陳塘關元宇宙”,游客就可通過AR眼鏡在現實景觀中觸發虛擬劇情任務,積累積分兌換限量版NFT數字藏品。還有市民建言獻策:運用AI生成式設計重構非遺,如將花鼓燈、泗州戲與電音融合,打造“賽博哪吒”虛擬偶像歌舞會。
如何可開展內容生產,共創IP生態?有學者建議,盡快設立“哪吒文化創投基金”,扶持本土漫畫家創作《新封神·九灣志》系列漫畫,開發手游《陳塘關秘境》。
如何建構哪吒的事件型營銷矩陣?有人這樣留言:孵化“混天綾工坊”、舉辦“風火輪科技展”等子IP集群;舉辦全球首個“神話電競賽”,開發《封神戰場》MOBA游戲,年度總決賽就落地蚌埠固鎮。一些社會研學機構則建議,發起“重走哪吒覺醒之路”研學項目,沿淮河串聯河南、江蘇、四川等地的神話遺址,形成文化廊道。
可謂是,官方與民間互相“捧場”,網上和線下同頻共振,破壁效應呼之欲出,希望“大珠小珠落玉盤”。

能量包→留量包
尋找“鎖住人心”的“乾坤圈”
哪吒鬧海,鬧的是陳規陋習,破的是發展困境。文旅的發展,也要有這種敢于“鬧騰”的決心和氣魄,鬧就鬧出個熱鬧勁。
如何讓“流量”變“留量”進而轉化為產業和經濟發展的“能量”?這早已是各地市包括蚌埠奮力書寫的必答題。
從一座老牌工業城市,華麗轉身成為文旅標兵城市,蚌埠近年來通過馳而不息的作為美好了城市形象,放大了幸福產業的聲量。
連續兩年的蚌埠市文化旅游美食季活動猶如一張“邀請函”,吸引了全國全網關注的目光,也搭建了蚌埠深度對接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的紐帶和橋梁。
“網紅城市”的流量正轉化為“留量”,為蚌埠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蓄能造勢、錦上添花。
當下,能否借哪吒帶來的“流量”打造“中國神話發源地文旅新坐標”,對蚌埠也許是一次“另類”嘗試,但卻是新的視角和機遇。
通過與哪吒IP結合,讓神話發源地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增強了其吸引力和認知度,體現了跨界思維和敢于打破常規、整合多方資源的創新精神。
文旅融合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簡單組合,更像操練“盤絲大法”,要緊密地把文化的底蘊、旅游的體驗、人文的情懷編織成一個有機整體。
縱觀國內其他一些地市文旅發展新打法,值得借鑒。
像洛陽文旅不斷打造文旅新業態與消費新場景,利用科技和文化傳承等各種巧設“古今對話”,將洛邑古城、龍門石窟等景區由靜態歷史轉化為動態體驗,較好詮釋了“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的時代命題。
像大同文旅通過“活化”創新實踐讓歷史遺產“開口說話”,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可感可觸可傳播的文化資源,讓古老文化跨越時空,融入現代生活。
“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已然成為各地文旅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邏輯。

圍繞哪吒IP重塑文旅供應鏈,打造文化新地標,留給蚌埠文旅大展身手的空間“通天入海”“穿古越今”。
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 蚌埠的答題思路和實戰成效,正是藏在每一次文化創意、每一場流量戰役、每一寸場景沉浸、每一位游客體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