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
從三方面理解:
第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不斷豐富發展“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戰略安排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比原先“三步走”戰略設想提前了15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展望2035年遠景目標時,明確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黨的二十大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8個方面進一步明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其中第一個方面就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第二,必須準確把握和合理界定“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考慮到發達國家門檻值調整、國內物價水平和匯率變動等不確定因素,為科學設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準確把握和合理界定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要求。大家普遍認為,應當按2020年提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時的標準,將人均GDP超過發達國家門檻(2萬美元以上)、實現2035年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2020年不變價)作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衡量標準。
第三,我國有條件有能力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
按照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2020年不變價)的遠景目標倒算,考慮總人口預計到2035 年將年均減少0.20%左右,“十五五”和“十六五”時期GDP需要年均增長4.17%。統籌考慮要素供給、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等各項條件,未來10年我國GDP潛在增速完全有條件支撐年均4.17%的增長。只要我們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消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充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完全能夠實現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據《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