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埠發布客戶端訊(安徽日報記者 強飛) “不到二馬路,不算來蚌埠!”曾輻射皖北、躋身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的蚌埠二馬路小商品市場承載了幾代蚌埠人的回憶。2010年市場因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征遷。近十年來,在原址復建的二馬路商業廣場項目中,征遷的住宅及辦公安置工作全部完成,可商業安置因時間久遠、規則變更及商戶需求產生變化等種種原因,遲遲未能落地。
近日,隨著當地創新推出“征遷商業,可回遷安置商業,亦可選擇等價住宅”的安置方案啟動實施,二馬路商鋪安置工作得以快速推進。蚌埠市時間跨度最久、征遷體量最大的安置難題終獲破解。新的二馬路區域正抓緊推進環境整體提升,整合周邊文旅、教育資源,嵌入體驗式業態,在轉型升級中迎來蝶變,以嶄新的文商旅融合模式煥活這張蚌埠城市名片。
鼎盛期:
貨通全國的皖北商業地標
買不到的貨,去二馬路;賣不掉的貨,也去二馬路。
二馬路在蚌埠家喻戶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腳碰腳、人擠人”的二馬路小商品市場,無數蚌埠人在這里辦年貨、買新衣。這成了當年二馬路繁榮情景最貼切的注腳。
二馬路小商品市場起始于路邊攤。20世紀70年代末,淮河邊的二馬路(現鳳陽西路)一帶自發形成“馬路市場”。一些個體戶和周邊居民在這里擺地攤,售賣日用品、服裝、鞋帽等,以其價格低廉、種類繁多吸引了大量市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1979年,當地政府順勢而為,決定將二馬路打造成小商品市場。由此,市場得到迅速發展,露天馬路市場很快發展為覆蓋數條街道的龐大市場群,形成了“前店后倉”“下店上家”的典型模式。“那時候,我們是跑全國的廠家去進貨,來的客戶大部分是皖北的、也有不少全國的客戶,最北邊有黑龍江、河北的!”在二馬路小商品市場里做生意的葉乃勇印象特別深刻,一車從廣州進來的健美褲,深夜進場,第二天一早,就被東北的一個客戶“包圓”了。
到1985年底,二馬路小商品市場固定攤點發展到515個,街兩側的商店已發展到110戶,品種已擴大到13大類5000余個。當時,市場已經成為在皖北地區最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并很快躋身全國十大小商品批發市場。
解難題:
讓“歷史遺留”不留遺憾
時間來到2010年,彼時,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隨之而來的城市商業的進化,讓二馬路小商品市場顯得有些“落伍”了。
“消防隱患確實很大,不大的空間里擠著500多家商戶。市場周邊交通擁堵,環境衛生也很差。”與葉乃勇一同在此經營的劉貴兵記得很清楚,送貨的車必須卸貨換成三輪車才能“鉆”進去。更大的沖擊是,城市商業模式、商業格局都在發生變化:蚌埠城市重心南移,越來越多的商業綜合體在新城區拔地而起。同時,線上零售風頭正旺。
當年,二馬路小商品市場進行了征遷,包括葉乃勇、劉貴兵在內的大量商戶遷至淮河北岸的義烏國際商貿城。
新的二馬路商業廣場項目在歷經波折后,終于在2021年重新啟動建設。至2024年底,征遷安置的住宅及辦公部分已安置完成,為即將實施的商業安置做好前期準備。此時,如何妥善進行商業安置便成了擺在蚌山區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如果仍按照10余年前的安置協議,實物還原商鋪,400余位商戶中不少人年事已高,沒有繼續經營的意愿和精力,“教條”的安置不僅不利于平穩推進安置工作,也會損害部分群眾的切身利益。
蚌山區在經過充分的調研及廣泛征求意見后,提出一套創新的商業安置方案:在尊重原協議的基礎上,商戶可以選擇原先的實物還原方案,即直接取得新的二馬路商業廣場商鋪;也可以選擇置換住宅,即置換該項目等價的住宅房產。選擇住宅后,如有意愿繼續在二馬路商業廣場經營的商戶,產權方會給予一定年限免租優惠,同時在學位等方面給予支持。
同時,蚌山區創新工作方法,于2025年8月10日開始,采取“預安置”方式,向商戶解釋兩種方案的具體內容,并充分征詢商戶的意見。在與商戶進行充分溝通后,9月24日,二馬路商業廣場項目商業安置工作正式啟動。安置現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11月8日,該項目466名個人(非對公)商戶中已有289人順利簽訂安置協議,其中236人選擇了征商還住的商改住方案。
“這個方案受到商戶歡迎,讓我們對安置工作的全面完成充滿信心。”蚌山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整個二馬路商業廣場項目的商業安置有望在年底完成。屆時,蚌埠市征遷體量最大、時間跨度最長的二馬路商業廣場整體安置工作將得到徹底解決。
提品質:
文商旅新場景激活新名片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只是第一步,作為蚌埠市歷史最悠久 、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街市,“二馬路”這份城市記憶如何煥發新生,重塑活力?
二馬路即如今的蚌山區鳳陽西路,緊鄰淮河及津浦鐵路,作為蚌埠城市發軔之地,這里自上世紀初就云集了大量的近代工商業。隨著老城更新改造的實施和新城再造的推進,近年來,二馬路周邊一些工業遺存已經被有效保護,并在城市更新中通過品質提升獲得新生。
比如,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寶興面粉廠建筑群被建設為蚌山區圖書館;寶興面粉廠小閣樓作為省級文保單位于2023年11月份順利整體平移變身為包含歷史展廳、非遺文創展示區的城市會客廳;上世紀廢棄的鐵路線升平街北段被開發成“向云端·非常道”鐵路微公園。另外,附近的濱河南路等成為年輕人熱門打卡點。二馬路及周邊片區已成為當地市民假日游玩的首選。
根據相關規劃,二馬路區域將實施中榮街、中山街(鳳陽西路—濱河南路)斷頭路打通工程,完善城市路網建設,暢通“微循環”,并把廢棄鐵路線及周邊老舊街巷將升級改造成城市慢行系統。
“我們計劃在深度挖掘二馬路區域歷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創建一批文旅新地標。同時,引入成熟的體驗式業態等,通過文商旅新場景的融合重塑,充分激活二馬路這張蚌埠城市名片。”蚌山區相關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