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孔雀東南飛”,今朝“歸巢筑夢來”。在陜西富平縣灣里村,正以柿子為媒,悄然構筑起一個吸引人才的“強磁場”。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在產業。這場蝶變的背后,是返鄉歸巢客、外部新創客、本土新農人的“協同發力”,是“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共振”,更是中國三星“分享村莊”項目的精準賦能——推動灣里村從傳統村落躍升為富平縣特色產業樣板和三產融合未來鄉村樣板,為鄉村人才搭建起可干事、能成長的“舞臺”。

柿子產業紅火的陜西富平縣灣里村
新職業興起:多元人才扎根鄉村“各顯神通”
本土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根”,灣里村的人才故事,源自一群“戀家”的歸人對柿子產業的執念。而他們的歸來,也讓鄉村新職業有了具象模樣,既帶著專業素養與創新思維為村里柿子產業注入活力,更讓“老行當”煥發“新生機”。
柿子“主理人”楊維娜,是土生土長的灣里村人,現任“富平縣促發柿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職業經理。2016年,她懷揣“讓家鄉柿子走出去”的樸素愿望毅然返鄉,憑借著敢想敢干的勁頭,逐漸成為發展帶頭人。契機出現在2018年,中國三星“分享村莊”項目的落地為村柿子產業注入關鍵動力,也為她實現夢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彼時,中國三星發布了“多維幫扶、多產互融、多業興旺”的企業社會責任新三年戰略。受此啟發,楊維娜對灣里村未來發展的思路愈發清晰:一方面,推動村民抱團發展,實現柿餅產業標準化、品牌化;一方面開拓柿染新賽道,聯動多方資源,用現代化運營思維讓“小柿子”撐起村民“錢袋子”——村民收入穩步增長,精神文化生活也隨著“富平有好‘柿’”等活動的開展愈發豐富。
從他鄉到故鄉,柿子串聯起產業與夢想,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歸來。柿染工藝師劉耀鵬,在2023年看到中國三星“分享村莊”項目為家鄉帶來的改變后,毅然返鄉從零學習柿漆制作與染色工藝,如今已成為團隊中的核心匠人。
如果說本土人才是“根”,那么外部人才則如“引力場”中不斷延展的“枝葉”,他們帶來新視角、新資源,持續拓寬柿子產業的發展邊界。
柿染工坊主理人陳晨,深耕房地產行業十年,2024年以非遺植物染布為起點,通過線上平臺打開柿染產品銷路;西安美院教授潘璠、石歷麗化身“鄉村非遺文創設計師”,將學術研究與鄉村實踐結合,推動柿染從鄉村走向國際藝術舞臺。
從“返鄉人才”到“外來創客”,不同背景的人才在灣里村扎根、生長,讓柿子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新動能。
同頻共振:“人才鏈”與“產業鏈”雙向奔赴
灣里村的蛻變,從來不是“單點發力”,而是“人才鏈”與“產業鏈”的雙向賦能,構建起“人才滋養產業,產業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環。
在這一過程中,外部幫扶為“雙鏈共振”搭建起基礎框架。2019年,中國三星攜手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在灣里村落地“分享村莊”項目,不僅投入資金,更堅持“啟志”與“扶智”并舉。通過幫助鄉村帶頭人拓寬國際視野;同時以“多產融合”理念規劃產業發展,推動灣里村從傳統柿餅加工,逐步延伸出柿漆生產、柿染非遺工藝、研學旅游等三產內容,構建起完整的柿子產業體系。產業鏈的不斷延展,也為各類人才提供了施展所長的舞臺,持續吸引不同背景的專業人才扎根鄉土。
模式創新則推動“雙鏈共振”走向深化。中國三星作為幫扶企業,協助灣里村建立起“合作社及村民主導+愛心企業賦能+社會組織專業化實施”的運作機制,有效整合企業資源、合作社組織力與農戶積極性。在這一模式支撐下,人才得以施展才干,產業獲得持續動力,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柿子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穩步邁進。
2025年4月,中國三星鄉村振興“未來學?!痹谒拇◤V安市干埝村啟動,為鄉村人才培育與產教融合提供了可推廣的實踐樣板。在灣里村,隨著中國三星“未來教室”的落地,正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了新的支點。
這間集“培訓、教學、服務”于一體的空間,既是鄉村帶頭人的“加油站”——為村干部提供產業培訓,提升發展能力;也是高校人才的“工作站”——支持西安美院等院校開展微專業教學與藝術實踐,暢通產學研轉化渠道;更是村里孩子的“成長屋”——提供自習空間,周末邀請縣城教師為兒童輔導學業,以教育為鄉村埋下“未來的種子”。
如今,灣里村一顆柿子所串聯的,已不僅是柿餅產銷與柿染傳承的產業鏈,更是被喚醒的整片鄉村活力。當越來越多的人才來到灣里村、留在灣里村,這不僅是一個村莊的振興,更是一種可復制的鄉村人才培育模式:只要找對特色產業的“錨點”,搭建起能干事、能成長的“舞臺”,鄉村就能從“留不住人”變成“吸引人來”,讓“歸巢”成為潮流,讓“振興”成為常態。
【廣告】免責聲明:本內容為廣告,不代表蚌埠新聞網的觀點及立場。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之一切權力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蚌埠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對此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