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蟠龍石礎,中華瑰寶,見之震撼。”4月17日,在鳳陽縣博物館的留言板上,一位讀者的留言道出了鳳陽縣博物館的記憶。
作為鎮館之寶,蟠龍石礎靜臥于展廳中央。它邊長27米,高125米,重達222噸,表面雕飾祥紋圖案,礎槽內精雕蟠龍,展現了皇家的氣勢磅礴。
這塊來自明中都宮殿柱礎的石雕,曾托起朱漆巨柱,見證過六百年前的皇家威儀。如今,它成為連接鳳陽輝煌歷史與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物證,訴說著這座城市從"帝王之鄉"到"改革源頭"的文化嬗變。
鳳陽,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博物館里,一件件陶器靜靜訴說著七千年前的先民智慧,威嚴莊重的青銅禮器彰顯了中原禮樂文明。這些歲月長河里的物件見證了這個淮上小城如何從石器時代走來,將每一次歷史的積淀轉化為文化基因片段。
明文化展區是整個博物館的華彩樂章。巨大的中都城沙盤再現了明初鳳陽作為"龍興之地"的輝煌。一件來自明中都皇城的綠釉瓦當,龍紋雖已斑駁,但鱗爪之間仍可窺見當年的皇家氣派。2.3米的云鳳紋望柱上,云紋婉轉似鳳舞九天,展現了明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
今天的鳳陽,正以博物館為支點,以文化為紐帶,撬動全域文化建設,書寫著新的篇章。蟠龍圖案被設計成文創產品,以創新的姿態被大家所喜歡;依托明中都遺址公園,鳳陽打造"大明中都"文化IP;借助小崗村改革品牌,發展紅色旅游與生態農業……
鳳陽縣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容器,更是未來的種子。它讓沉睡的文物開口說話,讓蟠龍蘇醒,讓石礎發聲,讓鳳陽的故事永遠鮮活。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鳳陽的過去,更是一個文化名城走向未來的自信姿態。(記者 徐慧媛 段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