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是懷遠縣包集鎮潘圩村喜慶的日子,該村集旅游觀光、農耕文化、生活體驗、特色美食于一體的農家樂旅游景點正式對外開放,此時的潘圩村河水清澈、綠草如茵、花團錦簇、楊柳依依、歌舞升平、炊煙裊裊,一幅生機勃勃的和美景象。這是該村探索出農旅結合、發展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成功之舉。

近年來,潘圩村借助和美鄉村建設的大好機遇,結合自身優勢,挖掘發展潛力,著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家園,讓潘圩高質量發展步入快車道。
潘圩村是一個以農為主的行政村,該村依托農業大托管等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著力推進小麥等優勢農產品的生產,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穩步提升。該村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實施小麥石磨面粉加工項目建設,注冊了“老潘圩石磨面粉”商標,產品以環保綠色、營養豐富、面筋度高、口感純正等優點,投放市場后,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目前已成為富民強村的拳頭產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潘圩村踐行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落實清溝河的水質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在潘圩大橋兩側修建了護坡;建立了嚴格實行河長負責制;沿河栽植了楊柳等林木,河灘實現了花草樹木全覆蓋。

潘圩村立足本地實際,著眼于清溝河的自然風光,決定打造農家樂風景區。他們在沿河岸邊設置多個集休閑、娛樂、健身、觀光于一體的文化角園。修建了防滑步道,布設24節氣和12生肖石雕,突出農耕文化氛圍。建起了農耕文化館、農耕文化園和歷史典故小角園。該村尤其開發和利用清溝河的旅游價值、經濟價值,服務于潘圩的鄉村振興。他們在清溝河上建起了安全性能可靠的吊橋,讓人們在搖搖晃晃的有驚無險中感受水天一色的曼妙。該村發揮本地土豬、土雞等畜禽養殖資源富足和野生魚類繁多的優勢,致力于發展特色餐飲業,讓煙火氣點燃旅游熱。在清溝河南側打造“潘圩印象”飲食客棧,設置了10多個野炊式飲食服務點,提供現成的灶具,游客可以隨心點菜,也可以自帶食材制作美食。游客們踩著腳下軟軟綿綿的草地,在樹蔭婆娑的陰涼下,一邊環顧風景,一邊品味美食,一邊暢敘人生況味,在這里,生活會給你一個滿意的微笑。
成功的背后傾注了村兩委干部無盡的心血和汗水。
潘圩的發展更離不開干部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為了推進潘圩村的治理能力建設,打造大美潘圩,該村著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實現了保潔常態化。大力發展艾草種植,村級主干道路兩側和許多群眾的住宅周邊都種植了艾草,綠色成為潘圩的生態文明底色。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工作,先后多次評選和表彰“美麗庭院戶”,帶動了美麗家園和鄉風文明建設。實施改水改廁民生工程建設,基本普及了衛廁使用率。拆除了無功能建筑,建起了整齊劃一的沿途景觀式花墻和風格各異的五小園。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上升。

4月19日是可以載入潘圩發展歷史的特殊日子,農家樂旅游景點的開放,標著潘圩村在全鎮第一個破繭成蝶,走向繽紛世界;標志著潘圩發展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確立了多元化的發展格局;標志著潘圩找到了拓寬集體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標志著潘圩敞開胸懷,擁抱四方游客,擁抱美好的未來。
歌聲響起來,舞蹈跳起來,人們樂起來,潘圩火起來。在農家樂旅游現場,游客們有的欣賞文藝節目,有的品茗喝茶,有的拍照留影,有的蕩起秋千,有的臨池賞魚,人們的臉上寫滿了歡樂與喜慶。
寫不盡潘圩大橋春蘭秋菊,畫不完清溝河畔環肥燕瘦。潘圩,一個充滿魅力的名字,必將進入更多人們的視野。
通訊員:王緒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