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報融媒體記者 謝勛章 文/圖
春和景明,走進懷遠縣雙橋集鎮劉碾村,道路寬敞平坦,房屋錯落有致,綠樹成蔭,花香四溢,村民或田里忙碌,或散步聊天、或跳廣場舞,享受著安逸而和睦的生活……
近年來,劉碾村緊緊圍繞“黨建強、發展強”目標,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抓住村集體經濟發展這個“牛鼻子”,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之路。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可支配收益近70萬元。

羅萬江(右)到趙勇大棚查看蔬果長勢
建強班子隊伍 筑牢發展根基
劉碾村黨總支將班子建設作為集體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在換屆選舉中把6名政治素質高、發展意識強、群眾基礎好的黨員選入村“兩委”班子。新班子深入調研村情,制訂中遠期發展規劃,明確以特色種養和深加工為主導、鄉村旅游為補充的產業方向。同時,定期組織黨員學習農業技術與管理知識,提升“雙帶”能力,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春耕時節,12畝金銀花現代化示范園內,地膜在陽光下泛著光澤,一壟壟金銀花苗整齊排放。劉碾村黨總支書記陳春站在田埂上,手指拂過嫩綠的枝條,語氣中透著篤定與自豪:“金銀花畝產650斤,保底售價10元/斤。現在帶動村民擴種至50畝,畝均增收4000元。”
近年來,劉碾村通過回收村集體土地、溝塘等資源45畝,發包出租增收5.53萬元;對學校、敬老院等集體資產招標出租,增收3.2萬元;推進土地流轉260畝,統一經營后群眾與村集體增收2.13萬元。數據顯示,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三級跳,從最初的50萬元,一年一個臺階,目前已達100萬元,可支配收益近70萬元。“我們在鎮里的園區還有投資,相關回報到賬后,村集體經濟收入還會更高。”陳春驕傲地說。
整合資源要素 釋放發展潛能
眼下,圣女果即將上市,駐村第一書記羅萬江來到農戶趙勇的種植大棚,彎腰摘下一顆色澤鮮亮的圣女果,“我這邊可以提供銷售門路,如果需要,隨時找我……”
“以前下雨,門前泥濘不堪,現在路修好了,再也不用擔心了。”為幫助農戶張德龍擴大鵪鶉養殖規模,水泥路已修到養殖大棚前,張德龍握著羅萬江的手,“這路啊,不僅是水泥路,更是咱老百姓的‘致富路’!”
近年來,劉碾村創新實施“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開展規模化經營。通過集體土地、資金入股,農戶以技術、土地經營權、勞動力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同時,羅萬江積極招商引資并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謀劃建設鵪鶉肉、蛋、糞便加工廠,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他站在村集體經濟產業園規劃圖前,目光灼灼:“我已經給咱們村的特色農產品申請了‘劉碾村’商標。接下來,咱們不僅要讓鵪鶉‘飛’出鄉村,更要讓‘劉碾村’三個字成為品質的代名詞。”
此外,劉碾村依托自然田園風光和民俗文化,謀劃整合各類民俗資源,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打造特色旅游景點,帶動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
凝聚發展潛力 共享發展成果
“近期,村集體經濟出資將村里的老化路燈更換為太陽能路燈,目前已進入詢價階段。”暮色中,陳春站在村口望著主干道上幾盞忽明忽暗的老舊路燈,“這一步,咱們不僅要走穩,更要走出‘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此外,村黨總支堅持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每年從村集體收益中支出近20萬元改善基礎設施。2021年以來,村“兩委”獎勵慰問村里品學兼優的學生和參軍入伍青年15人,18000元;5萬元物品(或現金)慰問困難群眾、老黨員和做出突出貢獻村民。這些舉措不僅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也激發出參與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村民張大爺感慨地說:“以前村里窮,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現在好了,村里有了產業,大家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如今的劉碾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