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雨水節氣剛過,安徽就召開了省委農村工作會議。這場聚焦“三農”的會議,對新征程上安徽強農興農作出部署。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安徽的這場會議備受關注。
這是因為,農業,是民生的“壓艙石”,事關“口糧”,關系農民“錢袋子”,是須臾不可松勁的大事要事。田壟里的“皖糧”,尤其重。去年,安徽糧食實現面積、產量、單產“三增”,糧食播種面積居全國第4位;總產居全國第5位,連續8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從數據里清晰可見,“農”墨重彩開展好安徽農業工作,不僅事關安徽根基穩,更關系到全國端穩端牢“飯碗”的根本大計。
“堅定扛起‘三農’工作時代重任,干字當頭、創先爭優,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上走在前列。”“走在前列”,是拉高標桿、追趕跨越的再出發,是立起的嶄新奮斗坐標。顯然,在萬象“耕”新、春耕備耕起步的關鍵時刻,安徽向全省上下發出“干”的動員令,就是要推動全省上下抓實抓細農業農村農民工作,不負春光、干字當頭、向前追趕,統籌推進基層各項工作,讓基礎更實、讓基層更強,讓“金扁擔”越挑越穩。
農業穩,全局才會穩。當前的安徽,正處于彎道超車、厚積薄發的關鍵期。越是向上拔節,越要夯實基礎,做強農業“基本盤”。今天的安徽,把農業工作擺在更高的位置來謀劃,不論是傾全省之力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讓“中國飯碗”里穩穩當當地裝上更多“安徽糧”;還是守牢耕地寶貴資源,讓每一寸耕地用到促豐收的“刀刃”上;或是做精種子這一農業的“芯片”,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皖版”新品種……從一粒種子抓起,從一寸耕地嚴起,目的就是要引領全省上下腳踏實地多種糧、種好糧,讓中國碗里多裝優質安徽糧。
寫好“春天的故事”,首先要從“三農”工作開篇。今天的安徽,“江淮糧倉”越來越豐厚,由“一粒糧食”帶動的“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越寫越厚重,不僅激活了農業產業,更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新渠道。與此同時,還促進“農字號”文旅產業不斷向下扎根,推動精品示范村、和美鄉村、家庭農場等不斷涌現,基層事業節節拔高,有力提升著“幸福指數”的含金量,夯實了“走在前列”的基礎。
田疇沃野繪新景,最是奮斗育豐收。奮斗的路徑更加清晰。不論是練強基本功,組織農民及時下田種地、抓好田管,還是以市場化思維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推進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建設;無論是以品牌思路推進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優質農產品生產,還是緊跟消費者需求培育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一招一式,指引著全省上下進一步打開思路,創新實踐,合力讓農業更繁茂,讓產業更興旺。
“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這些話,鼓舞人心、直抵心田。強農興農,關鍵是要著力破解好當前“三農”領域發展難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探索出符合省情的鄉村振興之路,有力激發基層動力活力。
安徽下一步的崛起,必然少不了縣域的挺拔。對此,全省上下當以“農”為牽引,“掘金”縣域,聚焦一個“特”字,培育壯大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富民產業,深入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帶動更多農民分享產業發展收益,精彩擘畫好強農興農的江淮新“豐”景。 (宛新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