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埠發布客戶端訊(劉佳慧)近年來,五河縣始終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立足自身優勢,聚力環境改善、產業培育、文化交融為主要抓手,積極發掘探索民族鄉村振興路徑,扎實推進民族鄉村振興,民族團結融合,爭當民族鄉村共同富裕排頭兵。
做美形態,繪就民族鄉村宜居環境新畫卷。臨北回族鄉先后爭取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鳳陽縣等單位資金支持,用于村級創業產業園、道路、水利、生態環境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市、縣兩級投入民族發展資金,提升頭鋪鎮大方村環境及臨北回族鄉民族廣場維修;寧波市海曙區委統戰部與五河縣委統戰部共同出資在新集鎮赤龍回族村打造“同心共富路”,提升民族村人居環境。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上營、大方等民族村醒目位置,創作“民族團結·共創和諧”彩繪宣傳墻體,營造民族團結進步濃厚氛圍。在民族村新建教學樓2棟,安裝路燈256盞,實現民族村自來水管道改造全覆蓋,并成功創建4個民族村省級美麗鄉村。
做強業態,推進民族鄉村產業振興新階段。結合民族村自身特點,精準施策,支持各回族村推動牛羊養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建設,形成以牛羊養殖、蔬菜種植和經果林為主導的三大特色產業。實施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計劃,培育出少數民族致富能手125人,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50多次,受惠1200多人次。先后分兩期建設臨北回族鄉少數民族創業園,吸引民族村群眾60余人回鄉創業, 400多名少數民族群眾進園務工;上營回族村創辦拖鞋廠、食品廠等6家少數民族企業,帶動少數民族就業350多人,有效增加了民族村群眾收入。
做精文態,繁榮民族鄉村文化振興新活力。依托豐富民族文化資源,奮力打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臨北回族鄉建成民俗文化館、民族文化廣場、民族文化長廊,培育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良好氛圍。對回族原生態文化進行挖掘保護與弘揚,加強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北獅子舞的傳承,設專項資金支持獅子舞訓練、演出及添置服裝道具,培養獅子舞傳承人。在“送戲下鄉”基礎上,結合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山地優勢,開展“風箏節”“采摘節”等主題旅游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