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報融媒體記者 陳瑤 文/圖
天氣逐漸轉涼,蚌山區燕山鄉機場新村的田間,村民朱光愛正和其他人一起忙著堆草、曬草,為蘑菇種植做準備,時不時有笑聲傳出,田間一派熱鬧忙碌場景。
將一捆捆的稻草均勻鋪開進行晾曬,每畝地里要平鋪一米高的稻草,這正是撒菌種前最重要的準備環節。“活不重,離家近,能補貼家用,還能學到種蘑菇的新技術。”朱光愛說,在村里幫忙種蘑菇,一天能掙七十元錢,從家騎車過來只要幾分鐘,每天能準點回家吃飯、休息,還能學到自己從沒見過的蘑菇種植新技術。
村民在田間晾草,為種植蘑菇做準備
朱光愛說的“自己從沒見過的蘑菇”叫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是近年從歐洲引進的一種珍稀食用菇種。成熟后的大球蓋菇色澤艷麗、食味清香,富含蛋白質、多種礦物質元素及維生素,有“素中之葷”的美譽,大球蓋菇還可以降解土壤與廢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質,是環境保護及環境污染修復的重要生物之一。今年,為持續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場新村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流轉土地,大力發展大球蓋菇種植產業項目,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為保障種植項目順利落地,機場新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多次外出考察學習,研究大球蓋菇種植技術,市場前景、銷售途徑等相關知識,并結合機場新村實際,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爭取資金,建立發展“大球蓋菇”種植項目,其主要采取露天式種植方式進行栽培示范,精心打造食用菌產業種植園。
“新農人要用新技術致富,這是高端菌種,不但市場前景廣闊,而且能夠實現綠色產業循環發展之路。”機場新村黨支部書記高永政告訴記者,目前,村里流轉閑置土地6畝,整合種植資金建設大球蓋菇產業種植園進行試點。由機場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負責日常種植管理,預計將帶動村內10余人就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燕山鄉機場新村將科學管理種植園,精心栽培,確保大球蓋菇豐收,同時整合資源尋找銷售渠道,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開新局,以小切口撬動集體經濟發展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