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報融媒體記者 楊露露
天氣漸寒,皖北平原麥苗青青,新一季的豐收已經探出腦袋。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今年以來,蚌埠錨定高質高效的農業強市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力推進“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和“千億斤江淮糧倉”和“秸稈變肉”工程,加快推動我市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打造鄉村振興“蚌埠樣板”。
高質高效
打造“千億大糧倉”
初冬時節,行走在皖北平原,還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沃野豐穰,五谷歸倉。盤點收成,固鎮縣紅彤彤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漢喜上眉梢:“今年合作社種了15000多畝的玉米,采用了高密植水肥精準調控技術,平均畝產都在1100斤以上。”
糧食豐收,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生動實踐。技術新、裝備強,不斷優化升級的農業機械,成為越來越多的“農家好幫手”,為糧食穩產增產護航。希望的田野上演“動力變革”,全市主要農作物全程農業機械化率達到8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3個百分點。
糧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今年以來,各地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圍繞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水稻機插秧等關鍵技術,及時進行線上線下咨詢指導,把抗災手段和穩產增產技術送到一塊塊糧田。
農情調度顯示,隨著懷遠糯稻開鐮,全市秋收秋種工作收尾,秋糧增產,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
在產量的另一端,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同樣讓人驚喜。2016年以來,蚌埠全面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化生產,通過發展優質專用糧,直擊供需錯位的痛點,破解種糧效益低問題。今年,通過發展優質專用小麥規模化種植、訂單化生產,畝均帶動農民增收50元,優質小麥和水稻種植比重達到80%。
“建設農業強市,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是首要任務。”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勇介紹,蚌埠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牢記糧食安全“國之大者”,聚焦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千億斤江淮糧倉”的目標,把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作為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的首要任務,聚焦應用品種、主推技術、農機裝備等增產的關鍵要素,抓協作攻關、機制推廣、強政策支持,示范先行,整體推進,千方百計將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專家產量轉化為農民產量、典型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努力實現單產提高、產能提升。
頭尾呼應
寫好“一篇大文章”
千里淮河之濱、南北交匯,蚌埠物產豐富。不久前,一場東西方農業領域的高規格盛會在蚌埠舉行。
10月31日,第九屆中德農業周在蚌開幕。以會為媒,借勢發力,產業先行。活動期間,蚌埠以中德農業周舉辦為契機,積極召開中德企業合作洽談會,邀請26家中德企業代表齊聚一堂,進行深度對接,開展經貿洽談,共話產業合作,為中德農業產業攜手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建設農業強市,產業是支撐。蚌埠立足糯稻、奶業、肉牛等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謀劃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重點打造“糯稻和肉類”2個高端綠色食品產業集群,下力氣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增值文章。
目光轉到懷遠縣,90萬畝糯稻喜獲豐收。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辦公廳公布了全國2023年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40個,其中,蚌埠市、淮南市聯合申報的“安徽沿淮糯稻產業集群”位列其中,并獲得中央財政支持資金2億元。
懷遠縣副縣長高瑞林介紹,懷遠擁有“中國糯稻種植第一縣”的美譽,是全國糯稻行情晴雨表,集聚了兄弟食品、香飄飄食品、百姓糧油等一批國家和省市級龍頭企業為引領的糯米加工產業集群。2022年,糯稻種植面積已達90萬畝,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00億元,擁有糯米加工企業100多家,年加工能力400萬噸以上,成為“五糧液”“三全”“思念”“科迪”“娃哈哈”等國內知名企業的生產原料,全產業鏈條發展態勢明顯。
“農頭”牽“工尾”,蚌埠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產業化,寫好頭尾呼應的大文章,讓一條條拉長的鏈條,鍛造強大產業韌性,為農業強市建設提供支撐。
聚焦“糧頭食尾”,我市大力發展糧食精加工,共有糧食加工企業359家,產值287億元。目前已集聚兄弟食品、今三麥等一批糯米加工企業超200家,年加工能力400萬噸,形成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糯稻生產加工集散地。
聚焦“畜頭肉尾”,大力發展肉類深加工。培育新希望六和等生豬養殖屠宰加工企業392家,產值102億元;大成食品、桂柳食品等肉禽養殖屠宰加工企業240家,產值100億元;
聚焦“農頭工尾”,大力發展徽派預制菜。擁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0個,“兩品一標”獲證產品269個。依托味食園、爾康食品、宏業食品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肉類、蔬菜、水產等預制菜,已培育燒餅夾里脊、姐妹廚房、豬掌門、紅花等一系列具有蚌埠特色的徽派預制菜品牌。
宜居宜業
推進“一號工程”
涂山腳下,山水和鳴。
“從去年五月開業至今,每天客流不斷。由于我們做的是小型民宿,只有兩間客房,假期都是來預約的,幾乎日日客滿。”“山歸來”民宿老板虞方兵自豪地說。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國慶過后,五河縣沱湖鄉大崗村迎來了一年里最美的時光。“在農家小院品蟹賞菊,快哉!”從市區專門來過周末的李先生這樣形容他的小院生活。
場景切換之間,一個個景色迥異的鄉村,演繹著和美鄉村的模樣。
前不久,全省首批“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公布,五河縣沱湖鄉大崗村等我市9個行政村入選名單。
“我們干勁更足了!” 消息傳來,沱湖鄉大崗村黨總支書記郭梅激動地說。
“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推進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號工程’,是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礎工程’。市農業農村局社會事業科負責人陳華表示,蚌埠堅持高位推動、突出產業發展、強化資金投入、加強人才培訓,以“躬身向下、尋策問道”的趕考之姿,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村莊特色產業,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努力打造彰顯皖北田園風光的和美鄉村。
建設和美鄉村,要素如何保障?蚌埠對9個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開展規劃編制調研,落實105個精品示范村建設項目用地,總投資4.57億元。同時,結合12月底寧波農展會推介一批精品示范村,加大項目資金、人才團隊招引力度,助力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依托國控集團成立蚌埠市鄉村振興投資發展集團,設立總規模10億元、一期5億元的鄉村振興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同時,縣區疊加專項債、EOD項目、中央計劃內投資項目等,共籌措資金2.1億元,目前在談社會投資類建設、運營項目8個,初步投資意向1.2億元。
鄉村之美,美在“內外兼修”。通過大力推廣積分制,我市將鄉村治理、鄉村產業發展、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繁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文明鄉風塑造、鄉村組織建設等鄉村振興多個方面任務有機結合,逐步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目前,全市148個村推廣實施積分制,累計投入325.6萬元。
新產業、新業態、新生活,讓鄉村煥發新活力。我市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休閑農業、農村電商、文化創意等新業態產業扎根鄉村,帶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