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發布客戶端訊(通訊員 陳曦)“這個農具,都多少年沒見過了,沒想到還能看到”“現在有村史館,才知道原來俺們村有這么長的歷史”“現在有個小廣場,晚上能跳跳廣場舞,還能鍛煉身體”……正值深秋,高新區秦集鎮(社區管理中心)棗林村、大孔村的村史館迎來了第一批前來參觀的村民,彭巷村法治廣場的人氣居高不下,成為村民口中的“網紅打卡地”。
鄉村振興,既要“面子”美,又要“里子”實。文明鄉風既美在景,更美在心。近年來,蚌埠高新區秦集鎮(社區管理中心)堅持黨建引領,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在精準理念貫穿上下功夫,錨定聚焦增底蘊、提顏值、強環境、謀幸福的目標,持續推進村容村貌成果轉化,打造提升秦集鎮(社區管理中心)人居環境的“紅色引擎”,助力鄉村振興。
問需、求索、創新,人人都是“建設者”。秦集鎮(社區管理中心)持續深化“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升鄉風文明內涵,始終把群眾放在第一位,根據實際情況,從最難點、最堵點出發,著手改造村容村貌。秦集鎮(社區管理中心)黨委委員、宣傳委員凌友路表示:“改造工作正式啟動前,我們實施三步走,即問需、求索、創新,確保村容村貌改造有序推進落實。”
說干就干,秦集鎮(社區管理中心)提高執行能力,棗林村、大孔村、彭巷村“兩委”干部,發揮“領頭雁”精神,錯時走訪入戶,了解群眾需求,記錄意見建議;方案塑造精益求精,數次與設計方、施工方,修改、確定方案;以彩繪墻、主題廣場、村史館為宣傳載體,展現特色亮點。
“身邊綠化”種綠補綠色,點滴積分匯聚文明。“棗林村曾經臟、亂、差的現象,現已不復存在,我們不僅發動村干部、黨員,還充分調動居民,主動綠化身邊環境。”棗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韓春龍介紹道,棗林村堅持就地取材、保留特色,違章建筑拆除175處、殘垣斷壁整治80余處,讓鄉村舊貌換新顏。村里的田間地頭,村民的房前屋后,棗林村實施“身邊綠化”行動,讓村民主動種綠補綠。村黨員、鄉賢帶頭從自家房前屋后做起,拆除亂搭亂建、清理亂堆亂放。同時,發揮“人頭熟、地頭熟”的優勢,上門做群眾思想工作,化解分歧矛盾。隨著行動的開展,棗林村打造“五小園”260余處,栽種樹木4000余株,主路兩側進行了綠植亮化沿線2000余米,嶄新的面貌猶如一幅綠意盎然詩畫。
美麗鄉村塑形鑄魂,“小墻繪”撬動“大文明”。美麗鄉村,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大孔村以引導干群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切入點,改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黨建主題廣場、籃球場、村史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引領村民孝親敬老、淳化家風,樹立正氣、弘揚新風。以墻為布,結合鄉村風貌,畫上主題突出、色彩鮮明的墻繪,讓冰冷的墻面,有了色彩斑斕的溫度,繪出了美麗鄉村真實而美好的圖景。如今,大孔村惠風和暢,綠意盈盈,與大孔村的“兩委”干部分不開,與秦集鎮(社區管理中心)的指導分不開。
整合盤活閑置用地,主題廣場點亮幸福生活。“路上坑坑洼洼,村里破溝爛塘也多,想跳個廣場舞,鍛煉一下身體的地方都沒有。”長久以來,彭巷村村民活動場所嚴重不足,無法滿足村民休閑、健身需求。秦集鎮(社區管理中心)聯合國土部門,對彭巷村的閑置地進行調查摸底,全面掌握各邊角地規劃性質。結合彭巷村實際情況,堅持“以人為本、以用為本、集約利用”的原則,保證閑置的“邊角地”得到充分、高效利用。在整合各方資源后,彭巷村盤活了3塊閑置用地,打造集普法、休閑、健身于一體的法治廣場,以“知法、學法、遵法、用法”為主題,在設計上遵循“出門有法、抬頭見法、說理用法、辦事循法”的理念。本次改造,已完成土地平整、地面硬化、景觀小品、健身器材安裝等項目。既美化了環境,又潛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的文明素養和道德素養。
提“質”增“顏”,助鄉村振興結碩果。2023年,秦集鎮(社區管理中心)按照“示范引領、全面推進、重點鞏固”的思路,緊抓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這條主線,將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集體經濟等重點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相結合,黨群聯動、群策群力,扎實開展村容村貌改造,努力打造美麗宜居鄉村。截至目前,秦集鎮(社區管理中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累計完成區級督導整改13次,清理62處;完成市水利包保督導整改7次,清理34處;村容改造總計投入約2600萬元,新建污水管網總長度約14000米,新增污水處理站5座,雨水管道600米,改建公廁2座,改建農戶廁所190余戶,治標治本,徹底改善雨污分流。如今,行走在鄉村阡陌之間,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干凈整潔,人居環境優美,新時代的鄉村在群眾心中種下了一片桃花源,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秦集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