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發布客戶端訊 (融媒體記者 陳瑤 通訊員 程曉 張碩 文/圖)時已深秋,金色的陽光穿透薄霧傾灑在林間,在包集鎮高皇村的道路兩旁,黨總支書記張殿舉一早便帶著村民來到艾草種植地,要搶在下雨前將這一茬艾草趕緊收割完。
“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三茬艾草了,今天能收完,明天就去賣掉。”張殿舉告訴記者,村里從去年開始利用路邊、壩頭的林下空間種植艾草,目前已經達到150畝,今年前兩茬艾草收割后,共賣了8萬多元,直接作為村集體經濟的收入。“明年我們村的艾草種植收入肯定超過20萬元。”張殿舉說,小小的艾草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帶動了不少村民致富。在撒種、施肥、收割等環節,全村有四五十人參與,并因此人均增加年收入四五千元。
懷遠縣包集鎮以林長制為抓手,探索林下經濟新路徑,充分利用林地空間,做大做強艾草產業,打造艾草生態小鎮,形成艾草種產銷一體化產業鏈。截至目前,包集鎮已種植艾草面積達3000畝,帶動周邊鄉鎮進行艾草種植約3000畝。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包集鎮采取“村集體+種植大戶+公司”的合作方式,成立一支以脫貧戶為主的巡林護艾隊,林下連片種植艾草,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農戶增收互利雙贏。目前,包集鎮已林下種植艾草面積3000畝,畝均年收入3000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0余萬元,凈收入達350余萬元。
高皇村村民正在搶收艾草
兩年前,安徽蘭琪兒艾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進返鄉創業,從當地收購艾草,并對艾草進行深加工。“全縣的一萬多畝艾草都能被我們‘吃’下,生產線開足了馬力,目前我們已經開發了六七十種艾草產品,線上線下,全國熱銷。”劉進告訴記者,艾草產品的市場前景廣闊,接下來他們計劃依托種植基地,發展更多艾草的日化用品,在促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內,正上演水鳥嬉戲的秋日美景圖。生態美景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來此賞鳥,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今年上半年,濕地果園在利用區開辟了15畝林下空間,用作露營區域,吸引大量市民來此游玩。“每到節假日,市區、周邊地市不少人都帶著家人、朋友來這里露營、游玩。” 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姚昆說,濕地公園內的林地植被茂密,環境好、空氣好、風光好,很有吸引力,絡繹不絕的游客來此游玩,還直接帶動了當地一批特農產品的銷售。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市結合各鄉村森林資源條件和環境氣候特點,推廣“龍頭企業+大戶+農民”經營模式,利用林下立體空間開展養殖培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2022年以來引進龍頭企業21家,打造固鎮縣石湖鄉菌菇種植、懷遠縣雙橋集鎮金銀花種植、五河縣臨北鄉金蟬養殖等品牌23個。僅今年1-9月,我市發展林下面積8.35萬畝,產值2.06億元,帶動1萬余戶農民參與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