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報融媒體記者 尤靖文
建設產業園、發展特色種植、開發工作崗位……蚌埠市固鎮縣七里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聯合發力,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路。去年,七里村村集體收入達到100萬元。在這5.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素聚了起來、產業融了起來,鄉親們的生活也隨之美了起來。

七里村頭的工地上,運輸車輛往來穿梭、挖掘機翻動著鏟斗……正在進行建設的是七里村的鄉村振興產業園項目,項目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建設范圍為中間道路西側片區,建筑面積約10.8萬平米。
“七里村地處固鎮縣城北城鄉接合部,區位優勢比較突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選派干部張代玉到七里村擔任第一書記后便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對七里村進行村莊規劃,鄉村振興產業園項目建設便是村莊發展規劃中重要的一環。
“我們將原先村集體所有的農用地轉為了建設用地,與固鎮縣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合作進行鄉村振興產業園項目聯營。”張代玉自豪地說,“一個村里的產業園能達到這個規模是比較少見的。”

安徽建工三建集團固鎮谷陽項目生產經理韓國成介紹,鄉村振興產業園項目一期將在七里村建設21棟2-4層的標準廠房,以及辦公樓、食堂、中心道路和節點廣場等其他相關配套設施,項目計劃2024年6月底前完成竣工交付。
“雖然項目還在建設當中,但每周都會有企業過來看場地,提前預訂廠房。”韓國成表示,目前6號、11號廠房已經有企業確定了投資意向,我們盡力將這兩棟廠房在春節前完成竣工交付,確保企業盡快入場生產。
七里村的鄉村振興產業園,如何吸引企業入駐?由村集體自主經營的農糧驛站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給正在建設的鄉村振興產業園提供了發展定位的范本。

“離縣城遠的地方招工困難,縣城里又找不到合適的廠房,我們只能分散到幾個不同地方進行生產,這對企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蚌埠鑫諾服飾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宋諾就是七里村人,企業的50多名員工中大多為七里村村民,今年9月,企業入駐農糧驛站產業園,生產環境的轉變,讓企業效益明顯提高。
產業園既能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又能成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張代玉認為,鄉村振興產業園距離固鎮縣城較近,可以很好地彌補固鎮大型產業園短板,一方面可以吸引散落在縣城內的小微企業入駐,另一方面方便員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產業園的物業管理、食堂經營等都將成為提高村民和村集體收入的途徑。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七里村是第十五批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春季與秋季紅薯種植面積超1000畝,鄉村振興產業園的建設也為七里村的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七里村的紅薯產業采取“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通過發展紅薯精深加工,延長紅薯產業鏈,把紅薯做成了粉面、粉皮、粉絲、粉條、紅薯糖等高附加值的產品,逐漸形成了紅薯育苗、種植、儲存、精深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我是第一個在村里面租地,建冷庫,開合作社的,現在每年營業額能達到50多萬元。”種紅薯、賣紅薯、做紅薯,薯香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宋在珍和紅薯打了大半輩子交道,是七里村的紅薯種植帶頭人。
在宋在珍的合作社里,紅薯被熬成了糖、炸成了片……通過網絡,售往全國各地。“現在正是紅薯銷售的旺季,深加工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下個月就可以熬紅薯糖了,到時候村里也會幫助我們宣傳銷售產品。”聽說村里正在建設產業園,宋在珍告訴記者,她也準備開一個食品加工廠,延伸村里的紅薯產業鏈。
在七里村,村民們走出了一條“秸稈變肉”“牛糞還田”的綠色種養循環之路。
“紅薯、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在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在我這里都是可以再利用的寶貝。”固鎮縣盛杰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許杰告訴記者,從農民地里回收來的秸稈在經過粉碎、發酵等工序后,可以成為很好的牛飼料,實現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
盛杰牧業以每畝10元左右的價格從農民和村集體手里回收秸稈,七里村耕地產生的農作物秸稈就能滿足公司肉牛的粗飼料需求。去年,盛杰牧業出欄肉牛近500頭,消耗了4000余畝的農作物秸稈。
“牛棚里每年可以產出1000多噸牛糞,牛糞肥料賣到了周邊的各個縣區,但是本村的村民來拉牛糞我們都不收錢。”許杰笑著說:“村集體給企業投資了100萬元,支持我們企業發展,明年我打算在東邊再擴建幾個牛棚。”
產業融合發展讓村集體能自己“造血”,也讓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張代玉說:“今年,村集體收入已達到120萬元,等到明年鄉村振興產業園竣工后,這個數字還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