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高翔 李鵬飛 文/圖
入伏過后,走進懷遠縣荊山鎮芡河南岸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水情、蟲情、溫濕度測報裝置沿田頭地邊有序排列,顯示屏幕、測報儀器好似“農情衛士”閃爍著警惕的“天眼”,時刻提醒農民及時除草、防蟲、補水、治病。種糧大戶盧加兵說:“以前是憑感覺種莊稼,如今有電子設備幫俺監視田里的農作物,智能化種田,讓俺們流轉土地種糧食的人干勁更足?!?/p>
近年來,荊山鎮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念好土地經”,不斷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保障,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有效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土地復墾等項目,以改造中低產田和進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為主要內容,進行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有效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廣村黨組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開展農戶土地經營權入股,探索“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等新模式,實現糧食增產、土地增效、集體增收。

荊山鎮農技相關部門堅持“藏糧于技”的思路不動搖,以項目為載體、以科技為支撐,按照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的要求,先后集成推廣了直播精耕、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工廠化育秧、有機肥替代化肥、農業物聯網應用等技術模式,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推廣應用,以向村級派駐“農業科技特派員”的方式,打通服務農業“最后一公里”。借助“豐產方”、高標準農田、試驗田,引進推廣強筋、超高產、廣適和抗逆型小麥新品系2個,水稻優質品種3個,品質達到國家優質標準,帶動全鎮4.5萬余畝良田實現高產穩產優質生產。
這個鎮還按照“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多元增收”的思路,引導種糧大戶、合作社開展不同作物品種、不同種植模式、不同施肥方式等多種示范引領,探索總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高效益的種植模式,為糧食增收、土地增效拓寬了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