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發布客戶端訊(融媒體記者 郝玉琳 通訊員 郝文韜)“都說我們村的產業發展、集體經濟這幾年進步不小,這可多虧了財政資金的不斷投入。”在五河縣大新鎮郭府村的設施大棚里,村支部書記郭飛感慨。
近幾年,郭府村利用財政扶貧資金和項目支持資金發展村產業,建設了5個冬暖大棚、32個單體大棚,村集體將這些設施大棚以投資入股形式提供給五河縣盛泰種植專業合作社使用,原本年收入只有兩三千元/畝的土地,現在每畝年收入達到一萬多元,合作社經營越來越好,村集體能從合作社經營中獲取約14萬元/年收入。像這樣得到長足發展的產業越來越多,村集體的“荷包”越來越鼓,村民們也得以從中獲益。
“集體經濟壯大了,能做的事情就多了。比如在美麗鄉村長期管護中,我們就為村里的低保老人、脫貧戶等提供了26個公益性崗位,讓他們在村里承擔撿拾垃圾、打掃衛生等較為簡單的工作。每人每月給予600元-1000元不等的報酬,這樣既實現了長期管護,也為這些群體創造了一份收入。”郭飛告訴記者,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邁進,持續不斷的財政投入為鄉村產業發展插上了翅膀。
近年來,我市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重要任務,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臺階、鄉村全面振興見實效。
據統計,2022年,全市88個脫貧出列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71.55萬元,排名全省第四;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17002元,同比增長15.3%,增幅全省第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脫貧群眾收入絕對數全省第五;脫貧戶收入下降戶數占全市脫貧戶比例為0.8%,為全省第一。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資金投入保障是關鍵。去年以來,我市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優化支出方向、強化資金監管,嚴格按照“四個不摘”要求,壓實市縣支出責任,多渠道籌措資金,保證年度銜接資金投入規模持續穩定。2022年,全市共籌集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86億元,市、縣財政資金投入均實現了逐年遞增。財政資金突出扶持重點,優先支持聯農帶農富農產業發展,全市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的比例達到59.5%,超過年初目標4.5個百分點,有力推動了脫貧地區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增強了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促進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
同時,資金安排上統籌兼顧,兼顧脫貧村和非貧困村的實際情況,著重關注非貧困村,加大對條件相對落后的非貧困村支持力度,統籌支持非貧困村發展產業、補齊必要的基礎設施短板,防止在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掉隊。此外,資金使用全過程監管,借助全國防返貧監測系統和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對銜接資金分配、下達、項目對接、支付等情況進行各環節全流程監控,推動項目早啟動、早實施,確保資金盡快落地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