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報融媒體記者 尤靖文
三月,時值春耕備耕的最佳時節間,也是懷遠縣343名科技特派員最忙碌的時期之一。
“我只是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為農戶們做了些再平凡不過的事。”今年是楊龍斌被選派為懷遠縣沙溝村科技特派員的第三個年頭的“每當手機聽筒里傳來農戶焦急的求助聲,就意味著農作物面臨即將減產的問題,這也是讓我時刻放不下心的原因。”事實上,楊龍斌為了把自己和農民的土地牢牢地“拴”在一起,手機24小時開機,每個月有十五六天是在鄉下度過的。
把工作干在前頭,打有準備之仗。三年來,楊龍斌一直向農戶們推廣應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他常常把科技特派員比作農作物的“醫生”,“在選種、育苗、肥水管理等環節下功夫,在出現病蟲情前提高作物的‘免疫力’,降低病蟲害暴發概率的同時,也會降低農藥使用的風險。”
“去年這個時候,我們在天氣預報里看到高溫預警信號,就立即組織60多名農戶搞培訓,要求他們一方面要降低種植溫度,另一方面要早出菇,不然羊肚菌的產量肯定會下降。”楊龍斌說,通過提前預防,成功保住了農戶們的“錢袋子”。
對這件事,沙溝村種植大戶孫本波記憶猶新。前年,他種植20畝地羊肚菌,畝產量高達1200多斤,收入40余萬元,讓孫本波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今年他把羊肚菌種植面積擴大至60畝。
地上的紅云。沈林成攝
目前,全縣羊肚菌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組建或籌建了食用菌、糯稻產業、石榴產業、軟質小麥、設施蔬菜綠色高效栽培等18個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其中,食用菌、石榴、軟質小麥、鄉村治理+、糯稻等五個示范基地被納入省首批省級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擬備案名單。
“聽科技特派員的話,準沒錯。”李小三是雙李村的種植大戶,去年,他在科技特派員王和綏的建議下,把番茄、小青菜等“大路貨”改種螺絲椒,畝均收益提高20%多。“看到我們提的意見被農戶采納,給農戶帶來收益,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王和綏說。
從縣城區到雙李村來回路程近百公里,王和綏沒有汽車,蹭同事車、搭公交車成了他下鄉的主要方式。“農忙沒有假期”,為了不耽誤其他工作,王和綏常常是周末搭公交車下鄉。“同事下鄉順路,我就跟著他的車一起去,地頭里的工作可不能落下。”久而久之,身邊的同事在下鄉前都會問問他。2022年,在科技特派員和農戶們的共同努力下,雙李村被評為市級一村一品(蔬果)特色專業示范村,并與安徽科技學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施應用水肥一體化、物聯網技術,建設省級農業數字化工廠。
目前,懷遠縣組建了由高校、科研院所牽頭的“鏈式”復合型科技特派團,有序推進“一縣一團、一團一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組建懷遠縣糯稻全產業鏈高質高效發展省級科技特派團、懷遠縣石榴產業科技特派團2個省級全產業鏈復合型科技特派團;組建7個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5個省級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