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聞網記者 賈鐵成
今年,固鎮縣石湖鄉后馬村“兩委”以黨建為引領、創新發展為抓手,把發展規模種植與農業托管經營相結合,不僅提升了農業經濟效益,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又促進了廣大群眾的穩定增收,實現了企業、村集體和村民的三方共贏。近日,記者走進這個村一探究竟。
后馬村,位于石湖鄉南部、澮河北岸,擁有耕地約3000畝,主要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是一個典型的皖北普通村落。近年來,得益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村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村民收入持續增加,但村集體經濟始終徘徊不前。
在后馬村,記者看到,成片玉米葉片碧綠,植株健壯,郁郁蔥蔥,長勢喜人。“近段時間氣溫高,干旱少雨,玉米生長受到一定影響,現在追加點肥料,讓作物保持良好長勢。”眼下正值玉米田管期,托管種糧大戶王漢正組織開展葉面施肥作業。
“經過這幾年發展,村民基本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模式,多以打工為生,收入明顯增長,但村集體經濟卻增長乏力。”后馬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張良介紹,為破解這一難題,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反復討論,決定先將土地流轉到村,然后交給大戶托管經營,壯大村集體經濟,而這一設想也與我省提出的“大托管”不謀而合。
“新的模式實現了全村‘一塊田’,農事全托管,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又促進多方增收。”張良告訴記者,按照該模式,種糧大戶負責農業生產中的耕、種、管、收等全部作業環節,村集體和村民不但可分別獲得每年750元的保底租金和一筆托管服務費,還可按當年經營收益獲取相應比例分紅。“目前,我們村托管土地約1500畝,占到全村耕地一半左右,僅此一項,每年至少可為村集體帶來15萬元的收入。”
“相比傳統土地流轉,‘大托管’模式具有組織化程度更高、配套服務更全、風險防控更強、利益聯結更緊密的特點。”張良介紹,該模式既能發揮農業規模化種植優勢,又能最大程度地發掘耕地潛力,更能分攤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風險,而通過該模式取得收益則可用于村莊道路、下水道、路燈、公益救助等民生項目,讓群眾從村集體經濟壯大中受益。
如今,在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的努力下,后馬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除了“大托管”收益,還包括每年10萬元光伏發電、3萬元的公共土地出租、2萬元閑置場地房屋租賃、3.5萬元秸稈回收利用等收入,累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至少30萬元。
后馬村通過實施農業“大托管”,補齊村集體經濟發展短板,拓展了發展壯大渠道。“下一步,我們將堅定不移推廣‘大托管’,實現全覆蓋,讓全體村民都能享受到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紅利。”張良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