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聞網記者 年福燁 文/圖
這段時間,玉米進入成熟期,看著自己田地里長勢良好的玉米,懷遠縣徐圩鄉梨園村村民尚春雷心里喜滋滋的。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老尚當起了“甩手掌柜”。“今年村里搞大托管,我把19畝土地全部托管給村里面,每畝地保底收益800元,收成好了還能再多分200元,自己外出務工一點不耽誤。”尚春雷說。
尚春雷所說的托管就是懷遠縣在“一戶一塊田”改革的基礎上探索實施的“一村一塊田”改革。
早在2014年,結合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徐圩鄉村民采取“二輪抽簽”方式,自發組織并地改革,試行“一戶一塊田”耕種模式,成功破解農戶承包耕地碎片化難題,既方便農戶經營管理、減少土地糾紛,又提高了機械化作業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農戶承包經營實現“小適度”。但“大農小戶”分散經營的現狀沒有改觀,集體經濟組織統的功能沒有很好釋放,隨著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農戶將承包土地交由村級集體組織經營管理的愿望逐漸強烈。
在徐圩鄉黨委書記耿文杰看來,改革還有另外一層背景: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產權制度改革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法人地位國家予以確定,但多年來村級主要依靠中央轉移支付運轉,尤其是“政經”分離后,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興辦集體公益事業、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資金保障能力有限。

社會化服務組織正在梨園村玉米地里進行飛防
以梨園村為例,土地流轉后,村里僅能收取并不可觀的土地服務費。每畝30元服務費,流轉1000畝土地,才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
“圍繞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功能,立足土地資源稟賦,著力探索村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是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渠道狹窄、收入來源單一的新嘗試,能促進村集體經濟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耿文杰說。
去年,梨園村開始試點“一村一塊田”改革,從44戶村民手中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了300畝土地。有了土地,種什么?搞訂單式農業。合作社走遍周邊市場選擇種植紅纓籽高粱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為企業上門訂購提供了可能,紅纓籽高粱是一種有機糯高粱,是高檔酒釀酒專用原料,合作社與酒廠簽訂收購合同,高粱保底價2.2元/斤。
為提高農業科技管理水平,梨園村股份合作社引進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全程田間服務管理,包括耕地、播種、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收割,還包括代購種子、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為高粱生產保駕護航。300畝高粱共降低各項成本18900元。
當年秋天,合作社種植的高粱紅了!市場價格達2.75元/斤,超出預期,300畝高粱銷售額達58萬元,去掉成本,僅此一項村集體經濟純收入近20萬元。
梨園村成功吃了第一個螃蟹,也讓懷遠縣“一村一塊田”改革有路可循。今年,該縣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建立了由村黨組織負責人兼任理事長的集體經濟組織,在全縣范圍內探索發展“一村一塊田”適度規模經營的模式和路徑。
改革的具體路徑為: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受托方與農戶簽訂托管協議并于社會化服務組織簽訂服務合同,農戶以承包經營權入股村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按照合同約定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收獲農產品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銷售。在分配機制上,統一實行保底+分紅的分配機制。即:在保證農戶收入不低于當地平均土地流轉價格的基礎上,剩余收益按照“交夠服務的、留夠集體的、剩余農戶的”原則,在支付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農業保險等費用后,按協議、合同約定的比例進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分紅,著力增加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收入。
為防范“一村一塊田”經營風險,該縣還充分發揮農業保險作用,搶抓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政策優勢,建立“農業保險+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農保運營機制。
當前,懷遠縣試點各鄉鎮正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統”的功能,在堅持市場主導、因地制宜、群眾自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革。目前,全縣實施“一村一塊田”改革的鄉鎮10個,涉及36個村、面積8.16萬畝,并全部順利完成播種。經測算,一村一塊田改革有效增加耕地面積2%—5%,畝均生產成本減少100元以上,畝均增收200元左右。預計到年底,全縣“一村一塊田”面積達20萬畝以上,農業規模經營率提高10%以上。
“‘一村一塊田’改革,走出了一條經營集體化、生產規模化、服務社會化、糧食品牌化、分配股份化的五化融合新路子,進一步實現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懷遠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