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聞網記者 龐貴軍 文/圖
神農嘗百草,百草艾為先。近日,記者驅車來到固鎮縣劉集鎮劉圩村,雨后的艾草青翠茂盛,長勢喜人。“再過一個多月,今年的第三茬艾草就該收割了。”固鎮縣美農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謝武堂看著地里的“寶貝”,眼中充滿希望。
鄉村振興,產業是根。今年以來,劉集鎮結合土壤成分、種養資源、物候特點等,經多方考察論證后,把艾草產業作為最具特色的朝陽產業和最具活力的富民產業來抓,制訂艾草發展規劃,擴展艾草種植規模化、加工產業化,艾草產業逐漸成為這個鎮新的增長點。
艾草也稱艾蒿,多生長在荒坡、田間溝渠的一種常見的藥草。近年來,隨著健康生活理念的漸入人心,人們也更加關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全國多地醫院均將艾葉煙熏、艾葉洗浴、艾葉洗手、艾灸防瘟、佩戴香囊等作為防疫重要手段和建議。艾草,身價倍增,由“草”變“寶”,艾草產業由此邁入發展快速道。
“種艾草的好處很多,首先是產量高,每年能收三到四茬,而且從第二年開始,每年都會比前一年增產至少兩倍。然后是環保,艾草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一米,但地下實際存活的根的長度在20厘米左右,死亡的根系就成為了植物肥,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謝武堂預計今年合作社300多畝艾草可收獲260噸左右艾葉。
謝武堂與鎮農技人員查看艾草長勢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俺們這里主要種小麥和玉米,按照一年兩茬收成計算,小麥畝產1000多斤,玉米畝產1000多斤。不算勞動力投入,除掉化肥、種子和農藥等成本費用,一畝地一年的純收入最多2000元。而種植艾草節省了種子、農藥的投入,一年每畝純收入就有3000多元。”
謝武堂的這筆賬,村民們很是買賬。今年春天,村里統計加入合作社種植艾草農戶名單時又新增了一百多戶。
“和過去種麥子、玉米相比,艾草除了當年的成本投入外,田間管理方面幾乎無需打理,比種啥都省勁,頭一年除除草就行,以后根本不用管了。”脫貧戶丁彩君笑著說,以前怎么也想不到,種艾草比種傳統作物還賺錢,而且幾乎是“躺賺”。
加快發展艾草產業,劉集鎮推廣“訂單+收購+分紅”等模式,以技能培訓、土地流轉、訂單種植等方式強化利益聯結,增強農戶經濟效益。以“理論+實訓”技能培訓,近三百戶農民加入艾草訂單種植,并掌握艾草加工技能。目前,劉集鎮種植艾草面積達五百多畝。
艾絨可做艾灸,艾粉可做保健用品、飼料,艾葉渣可做蚊香、枕頭,這小小艾草,可謂全身都是寶。走進固鎮縣美農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車間,艾絨枕頭、艾條艾柱等樣品整齊擺放在桌上,一股淡淡的艾香沁人肺腑。
“合作社完成了‘艾小農’商標注冊,一期500平方米廠房已建成,1300平方米提絨卷條車間本月底動工開建,目前水、電已開通,項目環評也已做過。”謝武堂表示,艾草項目一期在10月投產,二期3000平方米廠房計劃11月底動工,2022年3月建成年產3000公斤單方艾草精油提取車間及艾草紡織品車間,豐富艾草產品形式,實現產品差異化營銷。
當前,劉集鎮從專業技術人員培育、優質產品打造、下游產業鏈企業引進、目標市場開拓等進行謀劃指導,引導艾草產業鏈向下游延伸,擴展高端艾草產品加工,抓好艾絨生產、紡織、精油提純等核心鏈環節,激發艾草產業乘數效應。
“固鎮縣美農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艾草項目建成投產后,種植面積將擴大到一萬余畝,帶動五十余人就業。”劉集鎮黨委副書記劉峰表示,立足艾草價值鏈,完善產品產業鏈,充分釋放艾草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開啟艾草特色產業一體化經營之路。
堅持立農為農、市場導向、融合發展、綠色引領、創新驅動,劉集鎮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劉圩艾草種植加工,王李西瓜,董廟、張蔡品牌粉絲,田圩“七彩油菜”,東樓、九灣稻蝦養殖等,在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逐漸形成了“一村一品”微型經濟圈。
“構筑全域發展,定位項目特色,劉集將圍繞融合業態和綠色發展這個定位,堅持農業‘向內’融合、產業‘順向’融合、功能‘橫向’融合、新技術‘逆向’融合,深入挖掘產業發展潛力,積極引導農產品品牌建設、產業鏈打造和服務模式創新等,走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劉集鎮黨委書記陳雷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