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埠發布客戶端訊(融媒體記者 尤靖文) 翻開蚌埠的創新“成績單”,一組數據格外亮眼:蚌埠市創新能力在全國288個城市中排名第56位,連續三年進位,集聚先進玻璃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等10家“國字號”創新平臺……從“嫦娥”“神舟”的核心器件到日常生活的智能設備,蚌埠造創新成果正走進千行百業。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考察,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蚌埠市以“創新是第一動力”理念為行動指南,唯干唯實答好省委“創新之問”,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突破,奏響高質量發展強音。
錨定賽道
戰略抉擇激活創新基因
“我們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要將科技特長變特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重點產業的躍升帶動全局發展。”市委書記、市長馬軍的話語道出了這座城市的發展密鑰。
創新是決勝未來的“關鍵變量”“最大增量”。立足產業基礎,我市著力培育生物化工、新能源、新型顯示、汽車零部件、智能傳感器、商業航天六大產業集群,布局建設中國傳感谷、中國玻璃谷、商業航天產業園和皖北低碳新材料產業園等“兩谷兩園”,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加速構建。
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戰場”,也是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的“主力軍”。
秋日的蚌埠,中國傳感谷產業園內機器轟鳴。安徽華鑫微納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全國首條8英寸MEMS晶圓生產線高速運轉、希磁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一片片微型電流傳感器不斷下線……
“MEMS晶圓是智能傳感器的‘制造基座’,這條8英寸MEMS晶圓全自動生產線,規劃月產能3萬片,可以有效解決國內MEMS行業‘有研無產、有產無研、研產脫節’的痛點,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國內產能不足的問題,”安徽華鑫微納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敬秀表示。
近年來,蚌埠緊扣“企業主體地位”核心,通過培育創新主體、重塑創新平臺、攻堅核心技術,推動企業從“要我創新”向“我要創新”轉變,從根本上解決創新鏈、產業鏈“相望難相見”問題。
眼下,在創新主體培育與產業集群打造上,蚌埠市已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矩陣。“技術種子”逐步被培育成“產業森林”,創新驅動成為蚌埠城市發展的核心命題。

攻堅突破
核心技術筑牢發展根基
“科技成果躺在實驗室里,就是‘沉睡的寶藏’;只有走上生產線,才能成為推動發展的‘真金白銀’。”蚌埠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關鍵在于打通從“創新”到“產業”的閉環。
玻璃產業是蚌埠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的“基底”,是蚌埠“智造強市、產業立市”的特色名片。走進蚌埠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展廳,厚度僅為A4紙四分之一,可折疊100萬次的30微米超薄柔性可折疊玻璃、能夠適用于建筑外立墻面,光電轉化效率世界最高的銅銦鎵硒發電玻璃、開創高世代OLED玻璃基板“中國制造”的新紀元的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等一系列玻璃“黑科技”,展現著蚌埠產業創新發展的硬實力。
核心技術的突破,從來不是孤軍奮戰。蚌埠深諳“產學研協同”的重要性。作為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核心城市,蚌埠匯聚了中國兵器214所等7所中央蚌埠科研院所和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科大學等12所高校、先進玻璃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等10家“國字號”創新平臺。
如何讓這些“靜態優勢”轉化為“動態動能”?蚌埠給出明確答案:通過平臺提質、學科優化、人才培育,讓高能級創新平臺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引擎”。
在高能級平臺就地轉化上,蚌埠市聚焦產業需求,推動平臺從“重建設”向“重實效”轉變。針對六大新興主導產業和六大產業集群,鼓勵先進玻璃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MEMS技術產業創新研究院等平臺,聯合本地龍頭企業開展關鍵技術研發。
企業創新平臺是開展研發的“主陣地”。目前蚌埠擁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265家,已成為產業技術攻關的“領頭雁”,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支撐。中電科40/41所為“神舟”“嫦娥”“天宮”提供精密器件,中國兵器214所助力國家重大工程……這些平臺不僅服務國家戰略,更成為蚌埠產業創新的“核心力量”。
在創新主體培育上,蚌埠市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立動態監測和精準服務機制,指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新產品研發、強化知識產權布局。
下一步,我市將持續支持龍頭骨干企業牽頭建設四類研發平臺——省(重點)實驗室、(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省產業創新研究院、省企業研發中心,分類梳理企業需求與潛力,推動平臺聚焦產業關鍵領域開展研發。
創新潮起活力涌,奮楫爭先譜新篇。展望未來,蚌埠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破解產業發展瓶頸,推動傳統產業 “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小苗成大樹”,答好省委“創新之問”,擔當創新開路先鋒,讓蚌埠的創新故事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精彩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