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城潮涌,創新揚帆。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時強調,“要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今年7月,省委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等7個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課題,成為全省上下必須答好的重要考卷。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時代考題,重任在肩。面對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省委“創新之問”,蚌埠這一科創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的全國老工業基地城市,正以競逐智能傳感產業“新藍海”為突破口,以建設“中國傳感谷”為戰略支點,奮力書寫著“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蚌埠答卷,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從“工業老城”到“智造高地”
一座老工業城市如何在時代變革中重塑競爭優勢?蚌埠的答案是:堅定不移實施“智造強市、產業立市”第一戰略、“雙招雙引、項目建設”第一戰術,并且一出手就精準錨定了智能傳感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
9月6日,全市答好創新之問暨加快智能傳感產業發展動員大會召開,明確指出,答好創新之問,關鍵是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把蚌埠科技特長變成蚌埠工業特產。而蚌埠智能傳感產業市場前景好、自身有優勢、產業發展快,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有機結合點。
9月26日,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推進智造強市、產業立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2030年)的意見》等多個文件,提出要做到抓魚扣鰓、勇闖新路,充分發揮蚌埠科教資源優勢和科技基因,認真答好省委創新之問,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深入推進智造強市、產業立市,這不僅是蚌埠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和響應省委部署的具體行動,更是基于自身稟賦、順應時代潮流作出的戰略抉擇。而發展智能傳感產業,背后是深思熟慮的產業布局和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清晰地勾勒出從“工業老城”向“智能傳感產業集聚地”、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躍升的實施路徑。
回溯往昔,1979年,中國兵器214所遷址蚌埠,開啟了在微電子技術領域的不懈探索,為這座城市播下了傳感技術的“種子”。上世紀90年代初,蚌埠躋身全國三大傳感器研發制造基地,積累了寶貴的產業經驗。自2017年起,蚌埠連續舉辦七屆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大會,不僅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更見證了智能傳感技術從“追趕”到“并跑”“領跑”的不斷跨越。
當前,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大幕開啟,智能傳感器作為賦予機器“看、聽、嗅、觸、知”能力的電子“五官”,是數據采集的源頭和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其產業前景被喻為潛力無限的“新藍海”。蚌埠再次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行動力,搶抓這一歷史性機遇,以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為龍頭,以產業和技術基礎為依托,全力打造中國傳感谷,邁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鏗鏘步伐。
今日之蚌埠,智能傳感產業已呈集群發展之勢。全市已集聚200多家智能傳感器上下游企業,初步構建起智能傳感器材料、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和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成為全省唯一、全國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集成電路及MEMS晶圓生產線的城市。中國傳感谷位列安徽人工智能產業“三谷”之一,全國十大高質量傳感器園區第六位,產業集聚效應和行業影響力已躋身全國前列,成功在國家傳感器產業版圖中占據了重要一席之地。
為“產業集群”注“源頭活水”
產業方向明確,如果集聚發展?蚌埠的實踐給出了清晰答案:聚焦“招商引資、向上爭取、助力本地企業做大做強”三大主渠道,為中國傳感谷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在招商引資方面,蚌埠圍繞傳感器全產業鏈精準繪制招商地圖,成功引進了一批處于產業鏈關鍵環節、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優質項目和企業,有效補鏈、延鏈、強鏈。在對上爭取方面,蚌埠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成功申報MEMS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6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在爭取重大政策、布局重大項目和獲取資金支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產業發展贏得了更多資源。在助力本地企業方面,蚌埠培育出安徽北方微電子、芯動聯科、希磁科技、華鑫微納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了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產業鏈上下游緊密配套、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的良好生態。
創新,是智能傳感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蚌埠深知,唯有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近年來,蚌埠圍繞智能傳感產業的關鍵技術瓶頸和前沿方向,持續強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不斷深化與西安交通大學、北方微電子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組建了“長三角MEMS與傳感器產業創新聯盟”,促進創新資源跨區域流動與共享,已成功申報創建創新平臺39個,在智能傳感領域取得各類科技成果800余項。
在創新驅動下,蚌埠智能傳感企業捷報頻傳,涌現出一系列彰顯“蚌埠智造”實力的創新成果:安徽北方微電子系統解決了MEMS制造領域技術短板,助力“嫦娥”奔月、“神舟”飛天等國家重點航天工程;芯動聯科慣性陀螺儀填補了國內高端MEMS傳感器空白;希磁科技在新能源汽車電流傳感器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超30%,穩居行業第一;華鑫微納建成全國首條8英寸MEMS晶圓全自動生產線,具備月產3萬片晶圓能力……這些實實在在的成果,成為蚌埠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動寫照。
變“藍圖規劃”為“發展實景”
宏偉的產業藍圖,最終要靠一個個優質項目和一項項“實物工作量”來支撐和體現。如何將規劃圖、路線圖轉化為施工圖、實景圖,是檢驗工作成效的關鍵。當今的蚌埠,正以“鐵錘砸鐵釘”的嚴實作風推進項目建設,用扎實的項目變“藍圖規劃”為“發展實景”。

圖為中國傳感谷。融媒體記者 陳昂 攝
中國傳感谷內,硬件載體和環境配套日新月異。這里標準化廠房拔地而起,滿足了企業及時入駐需求;人才公寓、污水處理中心、專業化電鍍產業園、大宗氣體供應站等一系列高標準配套設施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為企業安心生產、快速發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建成投入運營的傳感谷公共服務平臺及示范線項目,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了低成本、便捷化的公共技術服務。通過建設MEMS核心器件產業園、科技孵化園、中央創新園等,蚌埠逐步形成了“一谷三園多址”的產業集群總體布局,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功能定位日益清晰。
優良的營商環境,是滋養創新、催生產業的沃土,也是蚌埠吸引企業、留住人才、激發活力的重要軟實力。近年來,蚌埠市將優化營商環境擺在突出位置,專項出臺了《關于支持中國傳感谷發展若干政策》《關于支持智能傳感產業人才發展的十條措施》等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扶持政策,從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等多個維度為企業發展賦能。同時,創新金融支持模式,組建了總規模超70億元的智能傳感產業投資基金,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在全省唯一單獨組建運行市級營商環境機構,建立項目全過程服務管理調度庫,企業訴求辦理滿意率99%以上,成功入選全國營商環境監測站名單,營商環境創新做法獲國家級認可,為智能傳感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強大引力。
以“傳感”窺見未來,用“實干”應答時代。今日的蚌埠,正以發展智能傳感產業為重要抓手,深入踐行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以實際行動回應省委的“創新之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蚌埠將繼續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朝著打造自主可控芯體最多、傳感器種類最全、產值超千億的產業集群不斷奮進,以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加快蚌埠振興,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貢獻更大蚌埠力量。 (蚌報融媒體記者 顧楷)

編輯:侯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