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收的田野
最美的畫卷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秋分時節,以“慶農業豐收 享美好生活”為主題,我們迎來了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秋分與豐收節的相遇,描繪出一幅怎樣的動人畫卷?在水鄉五河,“蟹肉上席百味淡”,8萬畝螃蟹陸續開捕;涂山巍巍,石榴成熟,甜蜜上市,搶灘中秋國慶市場;希望的田野里,大地染黃,花生等秋糧開始收獲……此刻,菊黃蟹兒肥,丹桂飄香,豐收,不僅意味著物質的富足,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
豐收,在希望的田野

金秋九月,豐收的序幕拉開。 在懷遠縣白蓮坡合順家庭農場水稻拋秧生產基地里2000畝糯稻長勢正旺,一望無際的稻田長勢正旺。“當前,糯稻長勢總體達到預期的水平。還有一個多月,糯稻才能迎來收獲,我們將鞏固當前豐收基礎,認真抓好田間管理,將豐收牢牢抓在手里。”周玉關說。
事實上,無論是綿柔醇厚的白酒,還是甜糯可口的湯圓、燒賣,糯米都是重要的原料。作為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懷遠縣擁有“中國糯稻種植第一縣”的美譽,產業化特色明顯。
歡慶豐收,致敬耕耘,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158.26萬噸!夏糧數據公布,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負責人趙天聰表示,今年的豐收來之不易,經歷了罕見“考”驗后,實現了穩產豐收。應對氣候異常,我市構建三級責任體系,進一步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抓實田間管理措施,持續增強農業“氣候韌性”。
夏糧豐收,秋糧接茬。在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期,持續晴熱高溫天氣來勢洶洶。為此,市農業農村部門聯合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建立會商機制,做好高溫干旱防御工作,有力有效防災減災救災。目前秋糧長勢總體正常,有望再獲豐收,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豐收,在美味的舌尖

農民盼豐收,更盼增收。
臨近中秋,在禹會區杜郢村杜久明迎來了農忙時節。“石榴銷售,要抓住中秋、國慶兩個關鍵時節,今年石榴預計在3萬斤左右,售價平均在6到8塊錢,收入還不錯。”杜久明說。
借助互聯網, 我市特色農產品加速出圈,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金鑰匙’。在五河縣大崗村螃蟹養殖基地,幾十名工人手腳麻利地捆扎、打包、搬運,忙得熱火朝天,一筐筐鮮美的大閘蟹即將“奔赴”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
近年來,五河縣依托當地豐富的水體資源,大力發展“生態一體化”螃蟹養殖業,螃蟹養殖面積達到8萬畝,,螃蟹總產量4600噸,總產值4.6億元。
“五河螃蟹”被評為安徽省十佳地理標志商標,徽蟹十大品牌。五河螃蟹呈現“青背、白肚、黃毛、金爪”等長江水系螃蟹共性特征,同時具有“肥滿個大、肉質瓷白、味甜腥鮮”的獨特性狀。
為了提升螃蟹的品質和品牌影響力,五河縣對境內螃蟹品牌進行整合,統一包裝、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積極打造“五河螃蟹”這一金色品牌,樹立大品牌意識,建立大品牌戰略,發揮大品牌效應,繪制地方特色名片。
借助線上線下融合銷售模式,五河螃蟹實現銷量快速增長。2023年,線上通過直播帶貨、京東網、淘寶網、拼多多等多渠道進行銷售,年銷售額達1.13億元;線下則借助于成熟的“常溫+冷鏈”物流運輸網絡,將優質的五河螃蟹熱銷全國各地。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而做好特色農產品文章、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提質升級,又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做大做強鄉村產業,我市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規上、育規、擬退規”企業庫,聚焦優存量、提增量“雙輪驅動”,著力育大引強,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陣。提升園區產業集聚度和承載力,嚴密組織實施安徽省肉牛產業集群、安徽省糯稻產業集群項目,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

豐收,在歡聲笑語間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三農’工作對全局發展意義重大,在這樣一個重要節點,辦好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具有特殊意義。 市鄉村產業發展科科長楊文鑾告訴記者,慶豐收、贊豐收,我市堅持農民節日為農民、農民節日農民辦,以“慶農業豐收、享美好生活”為主題,按“1+4+N”方式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豐收節慶祝活動。
根據方案,豐收節慶祝活動主要有,一場主場活動,擬與懷遠縣“第十一屆石榴文化旅游美食季活動”相結合,舉辦開幕式,開展綠色食品展、鄉村美食品鑒、農民趣味比賽、農業成果攝影展等活動;同時,各縣區結合本地特色,突出展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成就、彰顯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提振城鄉消費活力、弘揚優秀農耕文化等4個方面主題,因地制宜實施慶豐收活動。“N”即以農民為主體自發開展的系列活動,包括農民風采展示、為農服務下鄉、農業科教推廣、農村文體娛樂、城鄉消費促進等。
既要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也要讓精神生活“富”起來。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豐收節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生動講述豐收背后的故事,謳歌奮進場景,傳承弘揚優秀農耕文化,成為展現我市農業農村面貌和鄉村振興成果的重要窗口。


(融媒體記者 楊露露 圖片選自蚌埠日報社圖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