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種地,卻和土地農民經常打交道;是老師,教室卻在田間地頭,他們是真正的雙重園丁,扎根鄉村的農民培訓教師。
把印刷術用在水稻播種上,需要注意點什么?視頻里,五河縣農廣校校長孫楓手拿著育秧紙,把水稻印刷播種大缽體毯狀苗育秧技術要點細致地展示出來。9月12日,這期視頻中組部的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播出,受到了大家的點贊歡迎。

“這樣神奇的‘印刷術’,將稻種精準排列并粘在食用原料制成的可降解育秧紙上,可實現精量化、機械化育秧,降低種植成本,提升水稻產量。”孫楓告訴記者。
作為全國共享農業創業和農業經理人培訓師,錄制視頻、直播、講課已成為孫楓的工作日常。近年來,他發揮農廣校的主陣地作用,積極參加全省、全國農民教育培訓教師說課大賽,先后獲得2023年省賽優秀獎、國賽優秀獎、2024年省賽二等獎、國賽三等獎、2025年省賽二等獎;積極配合市校編制本地特色教材,《河蟹養殖技術講義》和5種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技術讀本,助力螃蟹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和糧油單產提升。
面對“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時代之問,如何培養適應應鄉村轉型升級發展的高素質農民,“地頭指導”十分重要。孫楓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實訓基地38家,其中6家成為國家級農民田間學校;他把課堂搬到實訓基地開展現場教學和崗位實踐,打通農民培訓最后一公里。

“農民教育培訓讓我從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培訓農民的‘金講師’,現在我要把這份能量傳遞給更多鄉親。”在五河縣澮南鎮種植大戶胡開文把田間地頭的實踐經驗轉化為生動教學案例,受到了父老鄉親的歡迎,他本人也被評為全國共享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完成了從“土專家”到“金講師”的轉變。
“現實中,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單純在課堂中講解技術理論,農民難以掌握要領,也不知道如何應用到實踐中。”市農廣校校長任珺表示,農民教育培訓教師堅持貼近農業、農村、農民,開放辦學、靈活辦學,創新條件手段,在產業中培養人、實踐中培育人,提高教育培訓實效性;以服務農民為出發點,面向全產業鏈,實施分品種組班、分技術授課、分階段培訓,突出綠色發展、品牌創建等內容,提升農民技能水平和產業發展能力。

老專家靠實踐出彩,初入職場的新人如何“出圈”,展現自己的才華?答案是,參加說課大賽。2023年,市農廣校教師趙雨晗通過創新農民教育培訓的方法路徑,“手機變農具、流量變銷量”為教學理念,系統地闡述了農產品短視頻的制作流程、拍攝技巧和剪輯制作等環節,展示并分析了優秀農產品短視頻的典型案例,一舉拿下中央農廣校舉辦的首屆全國農民教育培訓教師說課大賽全國第一名,成為中央農廣校農業創業培訓的全國共享教師。
趙雨晗將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實際案例,生動地詮釋了新時代農民教育工作者“授人以漁、振興有術”的使命擔當。
采訪中,市農廣校校長任珺告訴記者,讓更多扎根田野鄉村的農戶成為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新農人,鄉村全面振興就一定會迎來廣闊的新天地。依托“田間課堂”打造現代“新農人”隊伍,通過實地走訪、集中座談等方式,廣泛開展需求調研。面向返鄉人才、致富帶頭人、農村生產經營人才等,重點從培訓內容、方式、師資等方面入手。面向基層黨組織,重點了解產業發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高素質農民培養等方面難題。截至目前,我市入庫農民教育培訓專兼職教師206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6人、副高級職稱65人。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育師資庫成員19人。擁有全國共享農民教育培訓教師6人、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育名師3人,連續3年的安徽省農民教育培訓教師說課大賽第一名均來自我市,其中1人獲全國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