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埠發布客戶端訊(記者 王立春 通訊員 孫京城 文/圖)農機轟鳴,人影穿梭,在蚌埠市五河縣新集鎮三岔村的千畝農田里,新一季的希望正被種下。李東州俯下身,仔細查看剛由播種機埋下的蒜種,行距、深度都恰到好處。作為一名以技術入股的“新農人”,這已是他扎根三岔村的第三個年頭。“今年我們引進了10余臺大蒜播種機,加上80多名鄉親幫忙,預計15天就能完成全部種植。”他信心十足地說。

然而,眼前這片孕育著生機的蒜田,曾和許多地方一樣,面臨著“種強銷弱”“價賤傷農”的市場困境。如何讓土地里的“土疙瘩”變成農民口袋里的“金疙瘩”,是鄉村產業振興必須回答的課題。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集鎮的探索,正是對這一精神的生動實踐。新集鎮精準錨定本地沙質土壤肥沃、灌溉體系完善的自然優勢,將“一村一品”戰略深度植入三岔村的發展脈絡,把大蒜確立為特色主導產業,一場從種植到加工、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布局由此展開。
要讓農民敢種,首先得解決后顧之憂。新集鎮創新推行“黨支部+企業+合作社”三方聯動模式,其中,“訂單農業”機制是關鍵一招。企業提前與農戶簽訂保底價收購合同,從根源上化解了市場風險,讓大家真正吃下了“定心丸”。
有了銷路保障,品質提升便成了重中之重。今年,村里再度請來經驗豐富的山東大蒜專家團隊,提供全程“保姆式”技術指導。李東州自己也成了鄉親們的“田間顧問”,從蒜種處理到播種技巧,他都傾囊相授,“只要有需要,我都會無償上門指導,務必講到位。”
一頭鮮蒜的價值有限,但進入加工車間,它的身價便會倍增。返鄉能人張萬投資建設的安徽特冠食品有限公司,就坐落在三岔村的鄉村振興廠房里。兩條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每年能消化數百萬斤鮮蒜。“今年播種的這千畝大蒜,相當一部分收獲后將直接送進我們的車間。”張萬介紹,經過清洗、腌制、殺菌、包裝等工序,這些大蒜將變身為“蒜先森”品牌的糖蒜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如今,“蒜先森”旗下已開發出豆腐乳、腌蘿卜、牛肉醬等系列食品,形成了以蒜制品為核心的產品矩陣,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一條“田間種植—車間加工—市場銷售”的完整閉環,將更多產業收益留在了農村。據統計,僅大蒜種植及加工產業,就為三岔村及周邊提供了近百個就業崗位,帶動農戶年均增收超過3000元。從一顆蒜種落地,到一袋品牌糖蒜發貨,新集鎮正將大蒜產業打造成集標準化種植、專業化加工、品牌化銷售于一體的綜合體系。
“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要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新集鎮的實踐,正是這一宏偉藍圖下的一個生動注腳。

不斷延伸的產業鏈,不僅串起了農戶、合作社與企業,更串聯起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讓曾經普通的“土特產”,真正蝶變為強村富民的“金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