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埠發布客戶端訊(記者 王立春)對于75歲的朱玉玲來說,家里幾平米大的衛生間,曾是一道難過的“坎”。
家住蚌埠高新區秦集鎮山南新村社區的朱玉玲患有關節炎、心臟病等多種慢性病,雙腿日漸乏力,每次如廁后的起身都成了一大難題。“蹲下就起不來,每次都得讓他(老伴)扶著。”在這個每天必須進出數次的空間里,潛藏著摔倒的風險,也考驗著兩位老人的晚年生活。
轉機,源自社區的一次主動問詢。了解到朱玉玲家的實際困難后,民政部門和社區迅速將其納入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的幫扶范圍。工作人員上門勘察、設計方案,很快,一副堅固的L型扶手、一張可折疊的洗澡椅、如廁洗浴設備扶手等適老化改造產品便安裝到位。“政府出錢,我們一分沒花,小伙子干活快,不到一個小時就裝好了。”74歲的老伴朱學元說。這小小的改變,讓朱玉玲重新獲得了獨立生活的安全感,臉上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如果說朱玉玲家的改造守護的是“戶內”的安穩,那么在同一個社區的41所生活區,圍繞“出門第一步”的改造,則為更多老人的出行撐起了“安全傘”。
這是一個建于80年代的老舊小區,老年居民多,但單元樓門口的幾級臺階卻一直沒有扶手。“有位80多的老人,買菜上臺階時,人沒拽動拖車,反被車拽倒了,造成骨折。”小區家委會負責人、75歲的周正純提起此事,仍心有余悸。
居民的“煩心事”牽動著社區的心。周正純將情況反映給社區后,社區迅速響應,組織召開了三方議事會,決定動用小區的公共收益為老樓加裝扶手。從方案研討到材質比選,再到快速施工,沒過多久,嶄新锃亮的扶手便穩穩地“站”在了每個單元門口。“現在上下樓再也不用吃力地按著大腿了,社區辦了件大實事!”居民們紛紛點贊。
從朱玉玲家的“一戶一策”,到41所生活區的公共改善,這些暖心變化的背后,是蚌埠市在“十四五”期間系統性構建多元養老服務體系的堅定步伐。一個個看似微小的改造,精準地回應著“銀發族”最迫切的“急難愁盼”。
據悉,“十四五”期間,蚌埠市已為5601戶像朱玉玲一樣的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同時,全市建成家庭養老床位1858張,讓專業照護服務走進家門。
數據背后,是城市養老服務保障能力的全面夯實。截至2024年末,蚌埠市共有養老機構130家,提供床位總數超1.1萬張;建成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15家,老年助餐點369家,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養老服務格局。這些堅實的硬件基礎,正托舉起無數老年人穩穩的幸福。
無論是安裝在衛生間里的一個小扶手,還是佇立在樓道口的一排新欄桿,都承載著城市對老年群體的關懷與尊重,共同筑牢了民生保障的堅固防線,實實在在地夯實了千家萬戶的幸福晚年之基。
